解读欧美电影中的他者理论-亚博im电竞

发布时间 2018年08月02日 22:23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亚博im电竞 » 品牌

[摘要]电影艺术是人类文化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艺术产物,因此,在电影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历史发展的印记。他者理论首见于西方后殖民理论,随着文化文明的不断发展,他者理论逐渐成为西方世界最为常见的一种意识形态,也成为西方艺术中最为常见的文化理论。本文以多部欧美电影作品为实例,通过对电影中人物形象、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探究他者理论在欧美电影中的具体表现,并对此现象的存在进行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欧美电影;他者理论;非人类他者;东方他者;种族他者

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西方世界一直坚持认为其在后殖民主义中具有主导性“自我”地位,并且将其他国家、民族、种族等视为“后殖民地的他者”,简称为“他者”。随着历史、文化文明的不断发展,这种他者理论逐渐成为西方世界最主要的意识形态,并被引申运用于各个不同领域,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在文学、影视等艺术门类的应用。在欧美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中,白种人被视为“上帝的骄子”,具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性,在世界上于主宰地位。而其他种族、民族,甚至是非人类,影视作品中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低劣性。在对欧美影片中他者现象进行归纳、分析活动后,大致可将影视作品中的他者理论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一、欧美电影作品中狭义的他者理论

从“他者”的术语出处与概念看,狭义意义上的“他者”主要是针对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自我”提出的,指殖民地的人民。而当“他者”成为一种存在着的思想意识形态之后,狭义的“他者”则更偏向于针对西方中心论中的“自我”而言。在西方世界文化体系中,西方人将除本国家、民族之外的一切种族、民族等视为“他者”,尤其是在影视作品艺术表现过程中,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对“他者”进行肆意贬低、妖魔化等具有恶意性的艺术创作行为。

二、由奴隶他者到种族他者

“奴隶”“黑奴”“有色人种”“种族歧视”向来是欧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尖锐、敏感问题,在欧美电影作品中这些极具针对性的问题也成为影视作品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和主题之一。通常情况下,在欧美电影中白种人作为影片中具有主导地位、主宰性的“自我”,而其他有色人种,尤其是黑人则被迫成为他者,致使黑人个体成为在影片中为了彰显白种人种族优质性的无本质的存在。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可以说是欧美电影史上最具有影响力和争议的作品之一,在该部影片中,导演以白种人中心论为影片拍摄和艺术表达的视角,对于南北战争时期和战后黑人和白人的生活进行叙述。导演大卫·格里菲斯用夸张、荒谬、颠覆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将黑人塑造成了凶暴、残虐的群体,比如,前奴隶性格古怪、凶残,希望借助暴力方式对白种女性进行奸污;一支由黑人组成的军队对白人的庄园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洗劫、屠杀,而历史上臭名昭著的“3k党”在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则被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塑造成具有正义感的,将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的英雄。也就是说,导演大卫·格里菲斯通过电影艺术表现活动对白人优越主义进行宣传,认为黑人永远无法平等整合于白人社会。当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欧美电影作品对于“黑人他者”和“种族他者”等问题的表述不再类似《一个国家的诞生》具有较大的争议,而是通过黑人演员的选用,人物角色在电影作品中的各种言谈举止、与白种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等,从侧面对他者理论进行阐释。比如,在《黑衣人》系列电影中,尽管影片中黑人j探员表现得极为风趣、幽默,并且极具正义感,但是与白人k探员相比,k探员身上所具有的干练、果断和领导才能是j探员不能匹敌的。也就是说,在《黑衣人》系列电影中,黑人探员j的人物形象只是充当了影片中的幽默、搞笑成分,而白人探员k才是影片的真正主角,并且在团队合作中一直处于领导、指挥的位置,这正是影片中“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具体表现。当然,并不是所有电影中黑人都可以以“探员”等正面形象出现,更多情况下,在欧美电影中黑人或其他有色种族人群被设定为影片中的贫民、流氓、毒贩等社会底层人物,比如,影片《蒙羞之旅》中女主播遇见的三个毒贩就是黑色人种;《鞋匠人生》中的黑社会组织人员也是黑色人种,等等。在欧美电影中,狭义的他者理论集中表现在“黑人”“有色人种”等方面,并且影片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白种人优越主义”思想意识形态。

三、东方他者论

在欧美电影中除了对“黑人他者”“种族他者”等他者理论进行表现之外,在影片内容中更多的是以东方、西方为两大对峙方,以西方中心论为主流思想,对西方世界进行“自我”性的表述、描绘,同时通过“他者”的艺术表现对于东方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内容进行曲解,甚至是妖魔化。在欧美电影中,东方女性所承担的人物角色多具有穷困、胆怯、懦弱、淫荡等普遍性特点,例如,在电影《大班》中陈冲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清朝官员为鸦片头目奉送的性贿赂品,而电影《喜福会》虽然以多位东方女性作为影片主角,却是以西方中心论的视角对几个女性人物角色的悲惨人生经历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和刻画,如被强奸、抛弃,因战争原因无家可归,等等。影片中的这些女性形象在中国先后经历了封建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国社会,她们虽然具有独立的生命意识,却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她们受迫于生活压力、父权、男权或族权等,在生活中丧失了自己的个体主权,彻底沦为男权下的物品。而当她们来到美国,生活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她们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生命主体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了幸福生活。从影片的这些内容来看,该部电影作品是通过东方女性他者对中国历史、社会进行歪曲性质的解读,在嘲讽中国社会落后的同时,表现美国社会的优越性和民主性,即落难的中国女性可以在经济繁盛的美国社会重新获取人权,掌握自己的命运。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欧美电影中东方女性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被编剧、导演等进行了边缘化的艺术塑造,并以此为依据对东方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嘲讽、攻击,从而表现出西方世界的优越性。

当然,在欧美电影中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不单单包括东方女性,东方男性同样被许多欧美电影作品进行了不符合事实的、曲解性的形象塑造与刻画。在欧美电影作品中,华人男性的形象大多是粗俗、凶残或者胆小怕事、愚笨不堪的。在欧美电影作品中,尤其是对身处欧美社会中的华人男性形象进行塑造、刻画活动时,编剧、导演多选择以唐人街等华人集聚地为背景,将华人男性塑造为具有黑道背景的凶残、粗暴的形象,如电影《傅满洲的阴谋计划》中的华人傅满洲,《007》系列电影中狡诈阴险的诺博士,《腐化者》中腐败的华人警察和《无间道风云》中的黑帮人物,等等。再比如,在许多欧美电影作品中,虽然影片的主要内容与东方、中国毫无关系,但是却常常会出现唐人街、戏院等具有中国元素或特色的场景,其中包括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目光呆滞的华人群众。也就是说,无论在欧美电影中内容、主题是否涉及东方、中国等方面,在电影作品中导演都会将东方文化、中华民族等作为他者进行艺术表现,并以此为手段表现西方中心论和西方优越主义。然而,随着世界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市场的不断壮大,欧美电影将中国市场视为获得更大票房利益的主要平台,因此对于东方他者的艺术表现也愈加隐秘。更多时候,欧美电影利用中国的民间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事迹或中国功夫等作为影片打入中国市场的契合点,希望引起更多观众的关注,但东方、中华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并没有彻底使其摒弃东方他者论在影视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在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中,制作方将中国龙的形象进行扭曲,使东方神兽无论在外形还是在语言举止上都极为猥琐。在暴力美学经典影片《杀死比尔》中,导演昆汀也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白眉道长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为武艺高超、脾气暴躁、满嘴俚语的粗俗道士。就连国际巨星成龙、李连杰在欧美电影中也没有办法将中国功夫、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客观地在银幕上展现出来。在欧美电影中中国的宗教、功夫等传统、经典文化常常伴随着荒谬、滑稽的电影元素出现,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既是西方中心论、东方他者论在电影作品中的体现,又是西方社会对于东方、中国文化的恶意歪曲和污蔑。西方国家通过电影、影视作品对东方他者所进行的妖魔化的表现,从本质上讲,是从精神、文化领域方面对中国的挑衅和侵犯行为,理应受到谴责和抵制。

四、欧美电影中广义的他者理论

当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他者理论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之中,而是以此为基础,对更广泛领域的事物关系进行定义和表现。从广义上讲,“他者”是针对以人类为中心论的自我意识理论产生的。在人类中心论中,人类在地球、宇宙中具有毋庸置疑的统治地位,而一切除人类之外的事物、生灵等,无论在智商、情商等方面处于何等地位、阶段都被统称为“他者”。换句话说,在广义的他者理论中,人类是自我意识的主体,而一切非人类事物是针对其应运而生的“他者”。例如,在《黑衣人》系列电影作品中,除去人类之外的一切不论智能等级如何的外星球生物都是他者;在电影《终结者》中既不是人类,又不具备生物属性的天网系统也是除人类之外的他者;在《生化危机》系列电影中被异化的生化怪物也是他者;甚至在欧美恐怖电影中狰狞、血腥的鬼魂、妖怪等角色形象都是广义的他者。在欧美电影作品中,上述所列举出的非人类他者形象,在某方面(如智商、体能、进化等诸多方面)总会表现出某种超过人类的优势,在影片中他们的存在为地球,甚至是宇宙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他者在影片中可以摆脱他者的悲惨命运,即在欧美电影中,在“自我”与“他者”矛盾冲突、纠纷征战中,人类作为中心论中的“自我”总会在激烈、残酷的战场中逐渐占据主动权,并以主宰者的身份与姿态获得战斗的胜利。比如,在《黑衣人》系列电影中,影片中的外星人他者常常在智商、体能或者所拥有的科技武器等方面超过人类,但是作为电影中主角的j探员和k探员总是可以在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险中求胜,维护了世界和全宇宙的和平。又如,在《生化危机》系列电影中,异形怪物无论在体型、体力、攻击力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影片中人类的科学家、战士等总能够发现这些异形怪物的致命弱点,最终一举击败敌人。由此可见,在欧美电影中人类与非人类之间“自我”与“他者”地位、关系的确定,实质上是由两者殊死对抗后的输赢结果决定的。也就是说,在欧美电影作品中,人类之所以被定义为“自我”,而非人类被称为“他者”,是因为在两者的激烈争斗中人类所处的不败的地位决定的,或者我们可以说,在欧美电影中非人类他者的艺术表现内容是西方世界对于“人类主宰一切”内容、主题思想的形象、生动的表述。对于人类“自我”而言,非人类就是“他者”,正是由于非人类他者的存在,人类“自我”的主体意识才能够得以确立,权威才可以正式确立。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叙述行为和艺术表现形式,西方电影创作者、制作方通过电影这一形式对他者理论、思想意识形态进行详尽、生动、形象的表述,单纯地从艺术表现的方式、方法上讲是值得广大电影创作者进行参考、借鉴和学习的。但是西方国家通过电影对“西方中心论”进行宣扬,并将“黑人”“有色人种”“东方文明”“华人”等视为“他者”的行为,势必要遭受到世界其他种族、民族和国家的抗议和指责。同时,针对欧美电影中存在的他者理论,如何用影视作品正确、客观地对东方文明、中华历史、华人形象内容进行艺术表现,也成为我国电影发展进程中值得思考和面对、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海斯翠普.他者的历史——社会人类学与历史制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彭保良.迪士尼电影中的“他者”身份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渝凤.他者的再现:质疑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4] 付平亮.变异学视野下西方电影中的亚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5] 黄琳.西方电影理论及流派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崔菁菁(1983—),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工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