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博伊尔影片中的人性之思-亚博im电竞

发布时间 2018年08月14日 07:16    编辑:fashion    来源:电影文学 亚博im电竞 » 品牌

[摘要]自20世纪末涉足电影开始,丹尼·博伊尔一直都是英国影坛上别具一格的知名导演,但中国对这位优秀导演的关注则相对滞后。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群体动力理论”为依据,以影片《猜火车》《百万小富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为例,从“转型阵痛与迷惘人生”“黑暗世界与罪恶灵魂”“绝望生活与自我救赎”三个层面,对丹尼·博伊尔影片中的人性之思进行探析,以丰富这位英国当代著名导演及其执导影片的研究。

[关键词]丹尼·博伊尔;群体动力理论;迷惘;罪恶;救赎

一、丹尼·博伊尔影片与“群体动力理论”

自20世纪90年代涉足电影创作开始,丹尼·博伊尔一直都是英国影坛上别具一格的知名导演,但中国对这位优秀导演的关注则相对滞后,直到在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礼上,丹尼·博伊尔执导的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揽获多项重量级奖项开始,中国的研究者才开始关注这位英国导演。总的来说,国内对于丹尼·博伊尔及其电影的研究还有很多留白之处,大都集中在其亚文化书写和黑色幽默风格之上,对其影片中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批判性的挖掘还有待丰富,甚至许多研究者认为,丹尼·博伊尔的电影题材仅局限于处在社会边缘化地位的青年身上。纵观丹尼,博伊尔从影片《浅坟》以来的电影创制,边缘化的青年群体确实是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但在对这些青年人物的刻画之中,丹尼,博伊尔也十分注重对这一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周遭中产阶级的呈现。由此观之,以“群体动力理论”为支持对丹尼·博伊尔电影进行研究是一条可行之路,虽然在以往丹尼·博伊尔的研究中,曾有研究者引入“群体动力理论”,但在环境对群体、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层面的剖析却并不深入。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群体动力理论”为依据,重点以影片《猜火车》《百万小富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为例,从“转型阵痛与迷惘人生”“黑暗世界与罪恶灵魂”“绝望生活与自我救赎”三个层面,对丹尼·博伊尔影片中的人性之思进行探析,以丰富这位英国当代著名导演及其执导影片的研究。

“群体动力理论”的概念最早是由库尔特·勒温提出的,这一理论主要是指个体的行为主要是个体内在需要和外界环境力量所共同促成的,也就是说,宏观的环境对群体产生影响,而群体内部所形成的微观环境又将对个体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之所以用“群体动力理论”作为丹尼·博伊尔电影研究的理论支撑,其原因在于,丹尼·博伊尔的电影大都呈现的是群体内部某个个体或某几个个体的故事,同时影片主人公的思想与行为又与英国社会的发展状态息息相关,由此带来的现实批判性也是丹尼·博伊尔能够以特立独行的叙事风格屹立于英国影坛的重要原因。出生于20世纪中叶的丹尼·博伊尔在青年时期曾从事电视创制,90年代,丹尼·博伊尔在英国电影发展陷入困境之时,大胆涉足影坛,创作了引发不小轰动的影片《浅坟》并由此真正开启了自己的从影之路。事实上,丹尼·博伊尔影片风格的确立与其初涉影坛时的大环境存有很大关系。20世纪末,英国电影发展的最大困境是缺乏资金,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化运营方式的英国电影面对着本国商界的冷漠只能从小成本制作中谋生。这些小成本影片的优势在于故事内容的丰富性和故事内涵的深刻性,它们多是立足当下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以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为叙述对象,呈现其中的阴暗之处并折射出社会的弊端,从而具有发人深省的社会批判性,而初涉影坛的丹尼,博伊尔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一小成本电影创制的队伍中来。虽然逐渐崭露头角的丹尼,博伊尔已经不再受制于拍摄资金的问题,但立足个体、关注群体的影片创作方式却成为他坚守不变的风格。

二、丹尼·博伊尔影片中的转型阵痛与迷惘人生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之后,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时期,依照现有主流观点来说,工业社会被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前工业社会主要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而工业社会主要是指以机器为核心的工业社会发展阶段,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就是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是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发展的,其最核心的特征就是经济结构由商品生产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工业即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新兴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开始蓬勃发展。传统工业的衰败直接导致了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在工业社会时期,男性的生理优势使这一群体更适宜从事制造业,制造业独领风骚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而在后工业社会时期,制造业已丧失了其霸主地位,许多男性面临着就业的困境,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则为女性更多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直接导致了男权丧失了原有的霸主地位。这一现象在包括英国在内的老牌的資本主义国家更为明显。

在丹尼·博伊尔早期的影片中,主人公均出生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成长不仅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混乱与阵痛,而且经历着青年时期的困惑与不安,在社会环境与群体环境的交织影响下,这一时期的部分青年呈现出了反叛行为下的迷惘人生。1996年,在《浅坟》的初探之后,丹尼·博伊尔执导拍摄了影片《猜火车》,这部影片被英国评论界称为英国黑色电影的代表作,获得了青年观众的热烈追捧。在《猜火车》中,主人公马克和其他三个男青年生活在英国的爱丁堡,贫困的生活和放荡的姿态使他们成为典型的边缘化青年,马克四人不仅没有稳定的收入,依靠骗取失业津贴生活,而且在毒品和性之中放纵自己,通过贩卖色情录像、抢劫游客来赚钱购买毒品。虽然从表面上看,马克等人的生活“逍遥自在”,仿佛生存于法律和道德之外的“真空”环境中,但事实上,他们的生存却时刻伴随着迷惘,当好友汤米彻底沦为毒品的奴隶、丹尼尔因偷盗被抓、马克被父母强制戒毒后,马克开始重新对以往的混沌生活产生质疑。于是,他远赴伦敦开始了新的生活。成长之痛不仅在于选择,也在于选择后的承担,马克的伦敦新生活并不顺利,过往好友的到访使他完全乱了阵脚,而沉湎于毒品和乱性之中的汤米的死亡也再次为马克敲响了警钟,最终,他私吞了与丹尼尔等人共同倒卖毒品的钱逃到了国外,再次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从主流价值观念的角度而言,《猜火车》的结局是相对圆满的,主人公马克脱离了迷惘、步入“正轨”,但细观之下,马克脱离迷惘的代价是对过往特立独行的生活姿态以及奉为“生命”的朋友情谊的完全否定,而所谓的步人“正轨”也只是延续父辈老路的无奈之举。可以说,马克具有选择反叛的魄力,却没有承载反叛行径的能力,这无疑是导演丹尼·博伊尔对后工业社会处于边缘化地带的青年群体的观照。

三、丹尼·博伊尔影片中的黑暗世界与罪恶灵魂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潮侵蚀着身处其中的个体,所谓拜金主义,主要是指将金钱视为最高价值,甚至是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的思想和行为,过于强调金钱的重要性所导致的后果就是摒弃情感与道德的唯利是图。在丹尼·博伊尔的影片中,关于拜金主义的呈现与批判不在少数,同时这些拜金主义者也不仅仅局限在青年群体之上,这些拜金主义者的行径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个体的罪恶,更是整个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之下的“黑暗”。在上映于2005年的影片《百万小富翁》中,导演丹尼·博伊尔就围绕着“金钱”呈现出了这种个体的“罪恶”和社会环境的“黑暗”。

《百万小富翁》的故事开始于男主人公达米安拾到20万英镑,这位虔诚的小教徒在拾到巨款后告知了哥哥安东尼,二人关于如何处置这笔巨款产生了分歧。哥哥安东尼认为应充分利用这些金钱来改善生活,而弟弟达米安则希望将这笔巨款捐给更加贫穷的人。在圣诞节这天,安东尼和达米安的父亲发现了儿子们拾得巨款一事,决定将这笔巨款据为已有。事实上,安东尼和达米安的父亲并非典型意义上的罪恶之人,他兢兢业业地工作,却依然背负着巨额的债务,独自抚养两个儿子也使这位父亲的生活捉襟见肘,于是,这位“虔诚”的教徒甚至编造出了“上帝恩赐”的谎言来说服自己占有这20万英镑。在《百万小富翁》中,丹尼,博伊尔通过安东尼及其父亲对金钱的贪恋呈现出了个体心理或行为上的“罪恶”,面对生活的艰辛和金钱的诱惑,信仰和道德不堪一击,他们甘愿将善良的品质和虔诚的信仰抛之脑后,成为金钱的“信徒”,其本质原因在于安东尼和父亲相信金钱能够改变困顿的生活从而获得幸福,这种观念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可以说,影片中的安东尼及其父亲代表着拜金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两代人,如果说安东尼的父亲是在现实生活困境中向金钱妥协,那么尚未深涉人世的安东尼则更多地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被异化成为一个金钱至上者,从这一点观之,《百万小富翁》无疑是对拜金主义横行下的黑暗世界的现实批判。

四、丹尼·博伊尔影片中的绝望生活与自我救赎

从1996年的《猜火车》,到2005年的《百万小富翁》,我们能够看到丹尼,博伊尔对个体关注度的逐步提升。2008年,丹尼·博伊尔执导的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上映,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将绝大部分的镜头都聚焦在主人公杰玛身上,通过讲述杰玛的传奇故事呈现出了绝望生活中的自我救赎。这部影片不仅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评价,而且是丹尼,博伊尔创作过程中的一次转型,就其以往的影片来看,社会与人性的灰暗无疑是其中的主流,而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生活的希望和人性的光辉。

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男主人公杰玛出生在孟买的贫民窟,在母亲意外过世后,杰玛和哥哥萨利姆成了孤儿,在贫民窟中四处流浪,与兄弟二人共同流浪的还有同为孤儿的女孩拉提卡。虽然同样遭遇了困苦,同样生活在鱼龙混杂的贫民窟中,杰玛、萨利姆和拉提卡的人生选择却截然不同。多年之后,通过自己努力勉强度日的杰玛与萨利姆、拉提卡的相遇并不愉快,至亲的哥哥萨利姆成为黑帮的一员,至爱的女友拉提卡则委身于黑帮头目,面对萨利姆和拉提卡的绝望生活,杰玛决定通过参加“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来告诉他们,人生能够拥有不同的选择。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中,杰玛幸运地答对了所有的题目,就在進行最后一道冲击百万奖金的题目时,杰玛受到了节目组的错误引诱和黑帮势力的威胁,但他并没有选择放弃。最终,哥哥萨利姆在杰玛的感召下幡然悔悟,与黑帮头目同归于尽,重获自由的拉提卡与杰玛相遇。虽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情节设置方面过于理想化,但这部影片所塑造的底层青年杰玛的形象却以其善良和坚韧的品格打动了观众。如果说影片中的萨利姆、拉提卡和杰玛在最初分别选择了从恶和从善两条道路,那么最终萨利姆和拉提卡的弃恶从善则凸显了善良的不可思议的力量,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就在于通过彰显人性光辉给身处困顿或迷惘之中的个体以希望和鼓舞,让观众认识到即使在最落魄的境遇中,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

在丹尼·博伊尔的早期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所逐渐沦落的人性,个体在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群体环境的影响下或迷惘混沌,或走向罪恶,带来的是关于工业文明,尤其是后工业社会中关于人性的思索。而在近年来的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丹尼·博伊尔又通过书写平民的胜利呈现出了人性的光辉,这种光辉足以抵挡环境中金钱的腐化和生存的威胁,使观众看到人性乃至人类社会文化的希望。

[作者简介]翟亚平(1979- ),女,河北沧州人,硕士,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美文学。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