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骞
终于,进入我在北京电影节的最后两天观影,同时也即将结束我的观影之旅。从早期的一天一部,到最后的一天三部,在这个绚丽的春天里,我算是过足了电影瘾。
他终于来到北京了
最后两部电影,我选择了是枝裕和的两部作品:《奇迹》和《如父如子》。是枝裕和是最受影坛关注的日本中生代导演之一,他拍摄的影片常以描绘家庭亲情为主题,质感清新不俗,情感细腻,并带有深邃的人生感悟。是枝裕和的作品套票在北京电影节以40秒的神速被抢完,可见其强大的号召力。4月21日和22日,是枝裕和借着北京电影节的契机来京参加了多场对谈活动,使这位同样在中国被深受关注的导演与喜欢他的影迷有了对话的机会。
这些对谈主要以谈及是枝导演的代表作品《步履不停》及去年的新作《比海更深》为主。是枝裕和表示这两部作品其实是一套姊妹篇,两者有着相似的创作落脚点,都是关于失去母亲的失落,更无须提及是枝的影片中男主人公都叫“良多”。而《比海更深》是沿着《步履不停》的脚步继续深化的作品。男主角阿部宽也和导演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甚至要在每次年龄的重要节点上进行一次合作。因此,这两部电影代表着是枝裕和的创作理念。
是枝裕和在北影节对谈活动中谦虚、沉稳、害羞的一面更讓影迷进一步感受到亲近与平和,再次圈粉无数。他也表示,如果有机会再来北京的话,一定会再来。
由于是导演见面的活动场,使得这两部电影的电影票迅速售空,因此当时错峰买到了《奇迹》和《如父如子》。在我看来,这分别代表了是枝导演的两种创作方式:儿童喜剧与家庭情节剧。
《奇迹》:孩童奇迹,另类命题
《奇迹》讲述一对九州的离婚夫妇各自带走一个双胞胎儿子抚养,哥哥和妈妈生活在九州南部鹿儿岛,弟弟和爸爸生活在九州北部福冈。哥哥在兄弟分开之后一直深感苦闷。直到有一天哥哥听说,如果对着两辆新干线列车高速对向而行的瞬间许愿,就一定会有奇迹发生。由此,哥哥和弟弟以及他们的小伙伴开始着手一套出逃计划。
《奇迹》是是枝裕和少有的儿童喜剧。他的作品中虽然不乏喜剧的元素,但是多数还是以正剧为主。因此,《奇迹》带着是枝作品中少有的轻松欢快气氛。特别是本片完全由孩子做主角,从孩子天真而纯洁的思维角度切入讲述故事。当然,影片背后依然还带着某种严肃的意味,因为只看开头你就可以想象到不会有什么奇迹发生。但是,是枝裕和依然稳健地用一种真诚、真实和真意的方式完成了这个带有童话色彩的影片,在严肃中表现童真,在童真中正视严肃。
如果不说,可能很少有人感受的到,《奇迹》其实是一篇命题作文。这一作品是日本铁路集团为庆祝九州新干线开通纪念,而邀请是枝裕和特别制作的电影。他本人也曾向《电影旬报》叙述,制片人要求影片的内容要多多对准新干线。当然,在日本这个国家制作影片,新干线和各种列车基本上是无法避免出现在各个影片的画面中的,所以这个要求并不苛刻。但是,如何把家庭元素合理、自然地与新干线元素共同融入影片,成为导演思考的大事。因此,影片最初的概念就是“小孩子坐着新干线寻找情感寄托”。在成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兄弟以及对于一个因离婚而肢解的家庭情感,是如此深沉,反而令各位大人无话可说。
而这也映照着影片拍摄时演员的安排:小田切让、阿部宽乃至长泽雅美,这些明星演员出演配角乃至客串,而完全为兄弟二人及一干小朋友们让路。而小演员“前田兄弟”二人非常精准地把握住了角色精髓,表演上十分真诚而不会显得做作。是枝导演也坦言,正是因为见到了前田兄弟,才让自己找到了影片的世界观。
是枝裕和曾经说过:电影本身是与世界的交流,而不是用来表现自我的。拍电影是发现并体认世界的过程。在一段玄妙的,关于生命种种元素的蒙太奇之后,先前执念要许愿让火山喷发从而获得家庭团圆的哥哥,却在火车交汇的那一刻变得沉默。在那时,哥哥收获的就是人们常说的“长大了”的感触瞬间。因为他选择了爸爸所说的“世界”大爱,而认清和牺牲了自己的小爱。这一契机,也非常像《一一》中洋洋在投影教室中那一刻灵魂被敲醒的感觉。所谓的奇迹,就是通过描写这一次出逃,而让兄弟二人最终放下执念,回归自己的生活。如导演所说,如果孩子们能够像电影中那样继续快乐地生活下去,那可能一切都善莫大焉。
这样的一部为新干线拍摄的影片,连铁路的设置都非常自然。在轨道旁看新干线列车成为了整部影片情节的动机,而兄弟二人坐新干线相会又再次强调着铁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一部清新简单而动人的儿童喜剧,光是其宣传效果,也足以让我们“国师”价值几个亿的高铁宣传片汗颜吧。
《如父如子》:亲子之情,重于泰山
《如父如子》则讲述了一个同样通俗的故事:金牌设计师良多和妻子,以及儿子庆多过着富裕的生活。要强的良多希望儿子和自己一样,要努力锻炼自己迎接各种挑战,并且着力培养庆多各种才能。然而医院的一个电话打破了一切。庆多并不是良多夫妻的亲生儿子,而是被护士搞错,和拮据的雄大家的孩子琉晴互换了身份。事情牵扯着两个家庭的神经:是换会亲生孩子,还是富有的良多将两个孩子都带回家?两对夫妻都陷入了抉择。
这样通俗的剧情,在韩剧乃至中国家庭剧中都屡见不鲜。直白点说,如果现在哪个电视剧还在讲抱错孩子的故事,我相信基本没有关注度。但就是这样一个通俗故事的电影,是如何能获得戛纳金棕榈奖提名呢?
一切还是来源于是枝导演稳重的功力。《如父如子》中除了基本的家庭伦理元素以及情节波折以外,还有有两个特色。一个是通过两家尝试互换孩子的过程,着重描绘了两个家庭的阶级差别。良多一家是中产阶级,住在城里的公寓,有大house,开丰田轿车;雄大一家则是在小镇开电器维修店,房屋矮小,开小小的破卡车。这样,影片的焦点就把单纯的抱错孩子引发的家庭伦理问题,引向包含伦理的社会阶级讨论之上。富人生活条件宽裕,但良多每天忙到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妻子和孩子;雄大胸无大志,连妻子都要去打工,但是这一家每天生活得非常快乐,除了琐事没有什么烦恼。这两种生活哪个更幸福?这个问题不但小庆多和小琉晴难以回答,连很多观众都说不清。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不换孩子,当做没发生也完全可以说的过去。但是良多无法过自己这一关。这也就是影片的第二个特色。其实良多的问题在于自身的心理欠缺。年少时缺少父爱和母爱,青春期对继母充满怨恨,使得良多铸就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态势使他难以柔软地对待别人,无论是妻子还是儿子。同时,他还十分看重他父亲所说的血统问题。所以,他责难妻子的角度都是坚持认为庆多和自己的性格一点都不像。而这也就是把这个本应类似“变形计”的俗气故事推向深刻的原因。
影片的名字叫“如父如子”,很多人感觉它不文不白,读起来有点别扭。而日文的直译意思是“然后成了爸爸”,好像翻译成中文也不像是个片名。其实,“如父如子”想表达的,一如它的英文片名一样,like father, like son,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良多自认为找到儿子不像自己的原因,其实反证了他的儿子最像自己的证据。庆多懂礼貌,有教养,关键是和良多一样,强烈地渴望着父爱。这种父子的一致性,和血缘压根没有关系。当认识到这一点时,良多才可以说真正明白了做父亲的意义,“成为了爸爸”。
当然,影片仍然摆脱不了家庭伦理题材中那种平庸和扭捏的性质,也存在刻意追求情节发展的情况。比如,在影片后半段,良多做决绝地决定两家强行互换孩子。而这样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孩子无尽的痛苦,而这一段影片的处理略微有些草率,让观众有些失去耐心。当然,导演没有让矛盾进一步演变成孩子哭大人嚷的闹剧,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但由此也看出,《如父如子》在是枝裕和眾多佳作中,算不上是最出挑的一部。
不多说两位爸爸的演技,福山雅治的优秀表演不必多说,但是单论饰演两位母亲的女演员尾野真千子和真木阳子也值得一说。二人在2013年初的幽默爱情剧集《最完美的离婚》中,就曾饰演男主角的妻子和前女友,她们的对手戏可以说是火星四溅很有看头。《如父如子》则在当年的9月上映,因此也是持续热度不下,二位女星可幽默可文艺的多重可塑性也令人感叹。这次二人的角色是两位错养孩子的母亲,既针锋相对,又有做母亲的相互怜惜。尤其是尾野真千子在表现对两个孩子矛盾而挣扎的心态,以及和老公的感情牵绊等等困难时,那种无助的神情表现得非常到位。
是枝裕和导演最终受邀在北京电影节颁奖仪式上与张艺谋、奥古斯特共同为最佳影片颁奖。北京电影节如果每年能够请到这样重量级的嘉宾,那么其影响力应该会比现在更大。好在,电影节在成长,中国电影也在成长。我们每一个为中国电影而努力的人,也应该学习是枝导演笔耕不辍地匠人精神。我相信中国电影,早晚会像这草长莺飞的春天一样,变得更加绚烂和丰富。